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。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 年)》显示,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27.5%,其中 18~44 岁、45~59岁和 60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13.3%、37.8%和59.2%。 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,目前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估计为 2.45 亿。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、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、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高血压定义与分类
高血压定义为: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,非同日 3次测量诊室血压(诊室血压: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,是目前诊断高血压、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),收缩压(SBP)≥140mmHg 和(或)舒张压(DBP)≥90mmHg。收缩压≥140mmHg 和舒张压<90mmHg 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。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,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,血压虽然低于 140/90mmHg,仍应诊断为高血压。高血压分级见下表。
分类
收缩压(SBP)(mmHg)
舒张压(DBP)(mmHg)
正常血压
<120和<80
正常高值
120~139和(或)
80~89
高血压
≥140和(或)≥90
1级高血压(轻度)
140~159和(或)
90~99
2级高血压(中度)
160~179和(或)100~109
3级高血压(重度)
≥180和(或)≥110
单纯收缩期高血压
≥140和<90
注:当SBP和DBP分属于不同级别时,以较高的分级为准。
成人高血压患者食养原则
原则一
减钠增钾,饮食清淡
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 5g 以下,钠盐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血压风险;增加富钾食物摄入,可降低血压。清淡饮食,少吃含高脂肪、高胆固醇的食物。
原则二
合理膳食,科学食养
合理膳食是指在平衡膳食基础上,根据患者自身状况,调整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,满足自身健康需要。高血压患者应该遵循合理膳食原则,丰富食物品种,合理安排一日三餐。
科学食养是指饮食贵在“不伤其脏腑”,采取有效合理的中医食养对高血压有辅助预防和改善的作用。“辨体施膳”是中医食养的基本原则,应针对高血压的不同证型给予相应的饮食。
原则三
吃动平衡,健康体重
能量摄入过多易导致超重和肥胖,提倡进行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身体运动,减少静态行为时间。推荐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:体质指数(BMI)在18.5~23.9kg/m2(65 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);男性腰围<85cm,女性腰围<80cm。建议所有超重和肥胖高血压患者减重。控制体重,包括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身体活动。
原则四
戒烟限酒,心理平衡
不吸烟,彻底戒烟,避免被动吸烟。戒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,强烈建议高血压患者戒烟。
不饮或限制饮酒。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过量饮酒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,且其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。建议高血压患者不饮酒,饮酒者尽量戒酒。
减轻精神压力,保持心理平衡。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,高血压患者应进行压力管理,可进行认知行为干预,如必要可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,避免由于精神压力导致的血压波动。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睡眠,不熬夜。
原则五
监测血压,自我管理
定期监测血压,了解血压数值及达标状态,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,坚持长期治疗,自我管理。根据患者的心血管总体风险及血压水平进行随诊,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膳食模式。
来源于: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