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是: 网站首页 > 健康保健 > 健康知识
祛脾湿、防秋燥,中医教您处暑养生
日期:2023年08月28日浏览:1821 次

       伴随酷热难耐的天气走向尾声,我们迎来秋季第二个节气——处暑。今年处暑与往年稍有不同,整个暑期雨水偏多,高温较少,暑湿严重,现阶段人体内的脾湿不但尚未排尽,秋燥也在应季形成。

       处暑养生要点:祛湿补肺

       《内经》上说:“夏主心,秋主肺。”处暑不仅需要健脾祛湿,更要注重练肺补肾,为此以下几点养生建议:

       多吃祛湿滋阴的食物

       常说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,秋天的“收”指收敛湿气,多吃酸性食物可以有效祛湿。中医讲究五脏对应五色,肺主白色,素菜方面可多选择百合、芝麻、藕、莲子等,鸭肉是当季荤菜首选,配以麦冬、山药、石斛,在祛湿时还能起到滋阴效果,水果可吃些偏酸的葡萄、苹果、山楂。

       他提醒,对于脾胃虚弱、阳虚体寒的人群需要尽量减少瓜果摄入,同时减少食用海鲜、红肉,以保护肠胃。

       补肺练肺,经常扩胸

       处暑补肺,不仅可以减少秋季感冒的机率还能降低冬季慢性病发作的可能。中医养生操八段锦一直饱受大众喜爱,第二式的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,通过左右推拉的扩胸动作,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排出体内浊气,吸收自然界的清气。

       中医讲究天人相应,他建议在练功时最好选择绿树成荫的场所,每天早晨7点,平均操练40分钟即可。除此之外,太极、吸吸呼等功法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       多按补肾穴位

       位于小腿内侧,踝关节上三寸的三阴交汇聚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、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和肾经提供寒冷之气,经常按摩可以起到健脾益血、滋补肾阴的疗效。

       同时秋天干燥,补足肾水至关重要,建议常按处于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的太溪穴,以此起到滋阴补肾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早睡早起,增加午睡

       处暑后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每晚9-11点是入睡的最佳时段,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疲劳,恢复精力。

       根据中医五行,夏季主心,经过整个夏季,心难免受损,不注意调养容易出现心肾不交,表现为失眠症状,为此他建议每天午睡20分钟,在休息中补心益血。

       处暑养生要点:预防秋燥

       处暑是往秋季过渡的时节,现阶段增强体质做好防护,可以有效减少秋冬季节某些疾病的发生或加重。对此,建议做到“五个不”:

       清洁不马虎

       鉴于今年雨水较多,潮湿的环境给真菌提供良好的生存机会,具有湿疹等皮肤病或是易过敏人群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。

       寒凉不贪吃

       像西瓜这样大寒的瓜果,处暑时节要减少摄入。爱吃烧烤的人群也要减少宵夜频率,长期不注意,容易引发腹泻、急性胃肠炎等肠胃炎症。

       锻炼不松散

       对于有慢性阻赛性肺气肿、慢性支气管炎等老慢支病史人群,需要增强体质,加强锻炼,减少当季发病可能,为冬季保健打下基础。

       尽量不“悲秋”

       秋季容易使人陷入悲伤的情绪,若再加上长期过度思虑,则容易伤脾,重者会产生抑郁。

       空调不调低

       目前气温还未完全下降,昼夜温差大,是心梗、脑梗高发的危险期,对阳虚体质、寒凝气滞人群,需要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。

       来源: 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

主管: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: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 

版权所有: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 Copyright ©2009-2017 All Rights Reserved

地址:南京市紫竹林3号(210003) 电话:(025)12320 邮箱:nj12320@yeah.net

感谢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 常年法律顾问 崔晓玲

建议使用1440×900分辨率,32位色,Netscape6.0、IE7.0 以上版本浏览器观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