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夏季,气温升高,雨水逐渐增多。空气潮湿,湿邪为患,最易损害脾胃功能,养生方面应以健脾祛湿为主。
一、中医认为脾主运化,喜燥而恶湿,湿热之气突出,以造成湿热困脾,可见口苦口干、舌苔黄腻、小便黄赤等症状。因而在此时节,应着重祛湿健脾,注意避免过度贪冷。首先避免过食啤酒、白酒、海鲜、甜食等有助化湿生热之品。其次多食用健脾清热祛湿之品,如薏仁、山药、绿豆、赤小豆、白扁豆、丝瓜、黄瓜、苦瓜、荸荠、黑木耳、藕、番茄等。
二、夏季,应当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规律,早起晚睡,但要保证睡眠时间以保持精力充沛。再者要改善居住环境, 避免潮湿,在阴雨或雾天里要少开窗户,避免湿气进入;室外艳阳高照时,要开窗通风;要经常利用空调的抽湿功能。入夏后,人体阳气渐长,应顺时适当运动。时间最好选在清晨,项目以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拳等为宜。
三、中医讲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的病理观。夏季人的心火偏旺,容易脾气暴躁、烦躁不安。而心理、情绪与体内的神经、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。当人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,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,容易患上各种疾病。此时要注意调适心情,保持心情舒畅, 胸怀宽广,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引发心肌梗死、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病。对已产生的七情过激,可运用节制法、疏泄法、转移法来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对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影响。
四、夏季闷热潮湿,容易导致疾病高发,养生要防止湿邪入侵,注重健脾祛湿。因此选择阴陵泉和中脘穴,既能祛湿,又能和胃健脾,顾护脾胃。
阴陵泉穴
定位:在小腿内侧,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。
功效: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,也是祛湿要穴。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,按揉或艾灸阴陵泉穴可健脾祛湿。主治腹胀、腹泻、水肿、黄疸、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。
艾灸:一般进行温和灸,操作时点燃艾条一端,对准穴位,约2-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,使患者局部有热感即可,一般每侧灸10-15分钟,皮肤稍微红晕即可。
中脘穴
定位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
功效:任脉、手太阳与少阳、足阳明之会。胃之募穴,八会穴之腑会。经常的刺激中脘穴,有疏肝养胃、消食导滞、和胃健脾之功效,主治胃痛、呕吐、吞酸、腹胀、饮食不化等病症。
艾灸:一般进行温和灸,操作时点燃艾条一端,对准穴位,约2-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,使患者局部有热感即可,一般每侧灸10-15分钟,皮肤稍微红晕即可。
来源:健康南京官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