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段时间,春风和煦,芳草如茵,市民赏花踏青,不亦乐乎。南京疾控专家提醒:正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,但春季高发健康问题也要做好预防,结合本市监测信息和疾病季节性规律,4月需要注意防范发热伴等虫媒传染病以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、手足口病等疾病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“发热伴”,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该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,俗称“蜱虫病”,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、血性分泌物、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,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。人群普遍易感。“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,体温多在38℃以上,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,伴乏力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病例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,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、上腹部压痛。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,少数既往有基础疾病、老年患者、出现精神神经症状、出血倾向明显、低钠血症等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、皮肤瘀斑、消化道出血、肺出血等,可因休克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。”疾控专家提醒,在山区、丘陵地区居住,从事户外生产劳动的人群易被蜱叮咬,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风险较高,“这些人群包括踏青赏景的市民,提醒大家要做好个人防护,如穿长袖长裤、涂抹驱虫剂等。野外活动结束后及时洗澡,及时检查身体,尤其是头皮、腰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。如果携带宠物进行野外活动,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。在野外晾晒衣物、被褥等,收回时也要检查表面是否有蜱虫附着。”
春季是猩红热的流行季节,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,发病后会出现发热、咽痛、出疹等症状。根据我省往年流行特点,4—6月会出现猩红热的流行峰。近十年来,猩红热发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,我省2011年以来猩红热的报告发病数也呈上升趋势。疾控专家提醒,预防猩红热主要是做好呼吸道防护和手卫生以及环境通风,“流行季节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等室内通风。儿童避免到人口密集、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。儿童和青少年养成良好手卫生习惯,规范洗手。”
此外,3—5月为风疹高发期,江苏风疹流行周期为2—3年,10—29岁人群属于高危人群。 “预防接种疫苗是最经济、有效的方法。按照国家免疫规划,我省对8月龄和18月龄儿童分别进行1剂麻腮风疫苗免费接种,可同时预防麻疹、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3种疾病。”疾控专家提醒,“风疹暴发流行期,应尽量减少去人员聚集场所。室内要经常通风,被褥勤晾晒消毒。适度进行体育锻炼,规律作息,提高免疫力。”
来源: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