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是: 网站首页 > 疾病防治 > 疾病知识
心脏瓣膜坏了,修还是换?
日期:2025年04月03日浏览:1187 次

       心脏的二尖瓣小小两片瓣叶,却承担着心脏内血液定向流动的关键作用,是心脏血液循环的重要“交通枢纽”。一旦它出现故障我们的身体会怎样?“小阀门”能修吗?

       一、二尖瓣:心脏的“小阀门”

       在我们的心脏深处,有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结构——二尖瓣。二尖瓣是心脏四个瓣膜之一,它像一扇门,连接心腔与心腔、心腔与大血管,控制血液的单向流动。

       说到心脏瓣膜疾病,二尖瓣病变可能是大家听到最多的。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,二尖瓣反流是所有瓣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,约为主动脉瓣狭窄发病率的10倍。

       然而,目前只有1/10的患者接受了手术矫正,大部分患者仍在试图通过药物治疗来纠正病情,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。

       二、二尖瓣病变的分期与症状

       专家介绍,二尖瓣病变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。器质性病变如腱索断裂、瓣膜脱垂等,功能性病变则多因心脏扩大引起。

       二尖瓣病变的病情会经历由轻到重的过程。医学上将其分为A、B、C、D四个阶段:

       A期:危险因素期,瓣膜尚处于正常状态,但存在发生二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。

       B期:指标轻度异常。

       C期:分为C1和C2期。C1期瓣膜出现问题结构,但心脏功能仍在正常范围;C2期瓣膜结构和功能均出现问题。

       D期:病情最为严重,出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。

       专家提醒,二尖瓣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:动脉硬化、体力活动、过度劳累等。

       例如,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搬了40斤米后,突然感到气喘力竭,检查发现是二尖瓣腱索断裂导致严重关闭不全。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进行外科修补或介入治疗。

       三、二尖瓣病变的治疗:从开胸到微创

       过去,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往往拖到病情极为严重时才考虑外科手术。但如今,医学理念已经更新,主张在C1期或C2期就进行干预。

       对于二尖瓣病变的治疗,主要有两种方式:外科手术和经导管介入治疗。对于高危患者,尤其是外科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,经导管介入治疗成为一种更安全的选择。

       四、TEER手术:微创中的微创

       2002年,世界上第一例二尖瓣钳夹(TEER手术)在委瑞内拉完成。这种手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,将治疗器械送到二尖瓣病变部位进行修复,无需开胸。

       TEER手术的过程:

       1.从腿部股静脉穿刺,将鞘管送入心脏。

       2.穿过房间隔,到达左心室的二尖瓣位置。

       3.使用钳夹装置,将二尖瓣前后叶夹住并固定。

       手术全程仅需半小时到一小时,创伤小,恢复快。这种微创手术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,还保留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。然而,TEER手术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。对于瓣膜结构不适合夹闭的患者,可能更适合外科手术。

       五、提高患者知晓率,避免治疗误区

       尽管二尖瓣病变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,但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和就医率仍需提高。许多患者仍认为药物治疗是首选,甚至在病情严重时才考虑手术。

       专家提醒,二尖瓣病变应尽早干预,能修则修,能换则换,避免病情恶化。二尖瓣虽小,却关乎心脏健康。

       来源于: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官微

主管: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: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 

版权所有: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 Copyright ©2009-2017 All Rights Reserved

地址:南京市紫竹林3号(210003) 电话:(025)12320 邮箱:nj12320@yeah.net

感谢江苏捷士达高校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 常年法律顾问 崔晓玲

建议使用1440×900分辨率,32位色,Netscape6.0、IE7.0 以上版本浏览器观看